首页 >
  • 新闻资讯
  • >
  • 公司新闻
  • >

【工程案例 】清江高坝洲水电站进厂公路边坡生态修复工程

作者: admin_li   时间:2025-02-27 16:15:00   点击:256次

一、工程概况

高坝洲水电站坝址地处湖北清江下游低山丘陵地区,高坝洲电厂岩石高边坡位于大坝右肩至下游王家冲段,与下游航道平行,与升船机毗邻,坡底长约200m,边坡最高处达80m,面积约10000平方米。该段边坡裸露岩层倾向上游偏右岸,其倾角46°左右。坡面中部有一断层,其倾角80°左右,为方解石及方解石胶结的角砾岩。大坝右岸基岩构造裂隙较发育,其倾角为50°~90°,宽为3~8m,最宽40m,长一般为10~30m,均为方解石填充,胶结良好。构造裂隙均为高倾角张性裂隙,其发育间距一般为0.4~1.5m

image.png

2002年,电站施工完毕后,为了对开挖边坡进行生态治理,植被混凝土生态修复技术首次在工程实践中得到成功应用。

二、施工流程

3896f2330af2a5164a7086cee553f39.png

三、边坡植被恢复演变图


41c756d44c55721ab7bc05fbe5ca0bf3_.jpg

修复前边坡原貌

60a45583ff6a9a4046003f14fcd7de32_.jpg

修复2个月后

image.png

2022年修复效果

image.png

2025年修复效果


四、总结

边坡植被经过长达23年的演替,初期以先锋草本植物为主。随着时间的推移,植被类型逐渐丰富,耐旱、抗逆性强的乔木和灌木开始占据主导地位。尽管在此过程中经历了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群落通过自然选择淘汰了适应性较弱的物种,最终形成了以本土物种为核心的植物群落。乡土植物因长期适应当地气候和土壤条件,表现出更强的稳定性和生态服务功能,使得修复后的坡面与周围景观无缝融合。经过多轮环境考验,有力证明了植被混凝土生态修复技术在生态修复中兼具结构稳定性与生态功能可持续性的双重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