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新闻资讯
  • >
  • 公司新闻
  • >

我司参与承办的工程安全与防护专题研讨会暨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工程安全与防护分会理事会议成功举办

作者: admin_li   时间:2025-11-04 15:00:17   点击:42次

20251031日至1102日,由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工程安全与防护分会、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科普工作委员会、湖北省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江苏省岩土力学与工程学会共同主办,三峡大学、水泥基生态修复技术湖北省工程研究中心等单位联合承办的工程安全与防护专题研讨会暨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工程安全与防护分会理事会议在湖北宜昌成功举办。本次会议以“关键基础设施韧性防护”为核心主题,设立九大专题议题,包括:“库坝工程与大型引调水工程韧性防护”、“深部工程建设灾变机理及防护”、“城市地下空间安全评估及防护”、“偶然爆炸冲击致灾机理与灾害防控”、“爆炸冲击量测新技术新设备与应用”、“工程防震新材料新结构和新技术”、“新型常规武器毁伤效应与防护技术”以及“工程影响区水土保持与生态防护”。会议旨在融合学术界与工程界的智慧,共同探索提升重大基础设施在复杂环境与极端荷载条件下的韧性防护能力,为我国重大工程的建设与长期安全运行提供有力支撑。

image.png

111日下午,由我中心参与承办的“地质灾害与工程生态防护”分论坛成功举办,论坛邀请了来自全国各地的专家学者开展学术交流。与会专家围绕岩土工程、生态修复、水文模拟等议题作了多场精彩报告,包括四川城乡发展设计公司成永刚教授级高级工程师《论岩土工程的理论与实践》、河海大学卞夏教授《城市地下空间利用动态演化及其低碳潜力》、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郭文召副研究员《极端降雨下植被对黄土斜坡“揭皮式”浅层滑坡的影响机制》、三峡大学杨悦舒副教授《不同环境条件下植生基材改良及典型植物根系强度特性及微观机理》、成都理工大学李景吉副教授《西南诸河干旱河谷水电工程生态影响及其边坡生态修复思考》、长江科学院付代光高级工程师《隧洞弹性反射波超前探测技术挑战与面波预报方法研究初探》、同济大学宋飞研究员《极端降水条件下非均质黄土斜坡稳定性分析》、上海大学戴自立教授《涉水滑坡的运动行为及其涌浪特征研究》、三峡大学肖海教授《EICP 加固紫色土力学性能及其水土保持效果》、华中师范大学田培副教授《水土保持措施因子优化及其对 RUSLE 模型模拟精度的影响》、赣南师范大学钟科讲师《分布式水文模型计算单元划分引起的下垫面识别偏差对模拟结果的影响及其在水土保持中的应用》、天津多维建筑工程有限公司孔恒星总经理《植生水泥土在东北地区的应用》,以及深圳瑞耀霖生态科技有限公司黄浩彬董事长《水泥基生态修复技术在岭南沿海地区市政工程高边坡生态修复中的应用》。

3ee721107a43b17085c9851072787b62.jpg

272fdd2994ed6a1adcf461306e3b75d6.jpg

本次会议的技术产品展览会上我院展示了核心技术与 “五级边坡工程-生态-景观一体化模型”该模型系统呈现了边坡生态修复领域的科研成果涵盖新技术、新工艺等多个维度。展览期间,我院展区吸引了众多行业知名专家与学者驻足观摩,双方就模型设计理念、技术实施路径及行业发展趋势等议题展开了深入交流与探讨现场反响热烈,获得了与会同仁的广泛认可

71b232712a4702bb5eb796bda8317cef.jpg

会后,我院与三峡大学润智生态科技研究院产学研联盟(以下简称“联盟”)各成员单位齐聚一堂,就“水泥基生态修复技术”的未来发展问题召开了专题座谈会。会议旨在总结过往经验,剖析当前挑战,共同规划该技术下一阶段的推广与应用蓝图

微信图片_20251103160442_419_50.jpg

座谈会伊始,联盟理事长许文年首先对各成员单位的到来表示热烈欢迎与衷心感谢。他在致辞中回顾了联盟近年来的工作历程,并对各成员单位在“水泥基生态修复技术”的市场推广方面所取得的显著成果给予了高度肯定。许文年理事长指出,这些成绩为技术的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展现了产学研深度融合的强大生命力。在随后的讨论环节,气氛热烈,交流深入。各成员单位代表立足自身实践,开诚布公地分享了在技术推广过程中面临的现实问题与挑战。大家围绕市场现状,从多个维度展开了深度剖析与思想碰撞

本次座谈会不仅是一次经验的总结,更是一次战略的谋划。通过充分的交流与讨论,联盟各单位进一步统一了思想,明确了“水泥基生态修复技术”在未来推广工作中的核心方向与重点任务。大家一致认为,唯有继续深化产学研合作,凝聚合力,方能共同推动该项绿色创新技术在我国生态修复事业中发挥更大价值,为实现“绿水青山”的生态文明建设目标贡献科技力量

大会的成功举办,不仅为工程安全与防护领域的专家学者搭建了高水平的交流平台,也进一步推动了学术界与工程实践的深度融合。通过多场专题报告与分论坛的深入研讨,会议凝练了学科发展方向,促进了技术创新与成果转化,为我国重大基础设施的韧性防护与长期安全运行提供了重要支撑。未来,我们期待继续携手各方力量,共同为推动工程安全技术进步、服务国家高质量发展战略贡献智慧与力量